服務熱線
156-1019-7555
2010年以來,陜西省寶雞市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使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由40家整合為22家。全市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
扶風縣等9個縣區通過整合各保留了1家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基本實現了“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經營模式;陳倉區、鳳翔縣、眉縣和岐山縣均由原來10多家通過兼并重組整合為2~4家,且均有2家以上企業注冊資金達到200萬元以上。
改革提高糧企競爭力
近年來,該市國有糧食企業堅持以優勢骨干庫站為主體、以基層購銷網絡為基礎,以資產為紐帶,積極整合庫站資源,推進購銷企業兼并重組,實現了資產優化組合,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眉縣采取“股權轉讓”的方式,將偉立面粉公司與眉縣糧食中心庫資產進行優化整合,徹底解決了偉立面粉公司的遺留問題,也為中心庫建設籌措了資金。
結合企業債務化解和重組改制實際,積極協調爭取縣區政府支持,推動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土地由劃撥變更為出讓的土地變性工作。全市目前已有5縣區18宗42.58萬平方米土地實現變性,占全市庫站土地面積的31%。岐山縣通過土地變性,對原鳳鳴糧站退城進郊,整體出讓籌集資金960萬元,同時爭取國家發改委倉儲建設資金500萬元,實施了魯班橋糧食儲備中心庫建設項目。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實行“一縣一企”,發揮縣區中心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企業因地制宜地調整結構促進發展。眉縣糧食局采取借勢發展、借力發展、借機發展戰略,通過優化企業結構,籌措發展資金3000萬元,并充分發揮果業大縣優勢,將閑置資產招商引資改造發展果品儲藏業,提升了企業資產租賃收入。扶風縣糧食收儲中心借絳帳街道總體改造的有利時機,對絳帳收儲庫臨街面進行了綜合開發,共為企業帶來純收益400多萬元。
“四化”誤區下的“三不分”
2004年糧改以來,雖然企業已經改制,但企業領導和職工在思想認識上仍存“四化”誤區:一是職工身份“國有化”;二是企業負責人“官員化”;三是改制后“老人”費用負擔“企業化”;四是企業經營模式“政策化”。
國有糧食流通企業改革政策性很強,要求地方政府要擔當糧改的責任,切實履行好職責,但在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履職上的越位,存在“三不分”現象:一是政企不分,糧改后政府仍然有包辦企業的行為;二是事企不分,縣區糧食局事業單位編制的企業管理人員,實質在行政崗位承擔著行政管理職能;三是干部與職工崗位不分,縣區普遍沒有應職定編,應事設崗,應崗定人,存在行政人員與企業職工混崗現象。
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糧食企業改革在推進上存在“五難”現象:
一是觀念轉變難。國有糧食企業干部職工由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向市場經濟思維模式轉變難度還相當大,有依賴思想,參與改革無熱情,經營缺乏主動性。
二是政策落實難。受地方財力限制,近年出臺的相關糧食流通地方配套資金均未落實,有等待思想,缺乏參與改革的積極性。
三是土地變性難。企業土地面積大,由劃撥變更出讓所需資金數額大,企業無力籌措,有觀望思想,產權制度改革缺乏緊迫性。
四是改革融資難,糧改需要一批資金來解決現實問題,地方尚無明確的信貸政策,使企業改革無資金來源,有為難思想,改革缺乏動力。
五是效益提升難。糧食經營毛利收入十分微薄,增加了企業經營難度和經營風險,加之收購資金規模小,其他渠道籌資成本大,企業商品糧庫存處于歷史較低水平,企業經營艱難,有松勁思想,扭虧增盈缺乏后勁,改革意識不強。
突破瓶頸是關鍵
在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中,解決制約企業改革瓶頸是關鍵。
產權制度改革中,土地變性工作要依靠政府支持,爭取政府將土地變性收益專款專用,支持糧食事業發展。需要變性多少土地,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以企業發展布局和資金狀況而定,不可貪大求多。
處理政府與企業關系上,執行企業組建的法律法規,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行使市場主體權利。
糧改遺留“老人”供養問題,要落實政策,完善地方財政供養機制,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爭取落實國家扶持糧食流通發展的財政政策。要全力落實對糧食流通企業的各項稅費減免政策,糧油生產大縣財政獎勵20%用于糧食流通實業發展的政策,危倉老庫改造和中心庫建設地方落實配套資金的政策。
深化糧食企業改革要解決資產重組資金問題,主動爭取地方農發行對企業改制的資金扶持。